懷孕是一段奇妙的旅程,但同時也充滿挑戰與潛在危險,對孕婦與胎兒的健康皆構成威脅。其中最令人擔憂的問題之一就是導致孕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從不可預測的併發症到潛在的健康問題。
早期辨識並預防這些風險,不僅能保護孕婦的生命安全,亦能確保胎兒的全面發展與安全。本文將協助您更深入了解辨識與預防這些風險的重要性,為安全且健康的孕期做好準備。

導致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認識與預防風險以保護母嬰健康的重要性
一、妊娠期間的併發症
1.1 子癲前症:對孕婦的重大威脅
子癲前症是一種可能在懷孕期間發生的嚴重狀況,會影響孕婦與胎兒的健康。這是妊娠期間導致併發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產生嚴重後果。
子癲前症是造成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是一種嚴重的健康狀況,通常發生於懷孕 20 週後,其特徵為高血壓並伴隨肝臟與腎臟等器官受損。若未及時治療,子癲前症可能進展為子癲症——這是一種嚴重的抽搐狀況,對母嬰的生命皆有威脅。
定期監測血壓與健康檢查是及早發現與治療子癲前症的重要措施。
1.2 產後大出血:生產後的高風險
產後大出血是一種嚴重的併發症,可能發生於生產後立即或數小時內。這是指出血量過多從陰道排出,若未及時處理,將威脅產婦生命安全。
根據醫學標準,若自然分娩後失血超過 500 毫升,或剖腹產後失血超過 1000 毫升,即被視為產後大出血。
1.3 慢性病併發症: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不僅影響病患本身,也可能導致懷孕期間出現嚴重併發症,若未妥善管理與治療,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患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孕婦,在妊娠期間發生併發症的風險較高,並可能導致母嬰死亡。糖尿病可能導致高血壓問題,並影響胎兒發育;而心臟疾病則可能在妊娠期間引發心臟衰竭風險。
透過飲食控制、良好生活習慣與醫療監測來嚴格控制慢性病,是保護母嬰健康的最佳方式。
1.4 早產與臍帶阻塞:導致孕婦死亡的產科問題
早產是指胎兒於第 37 週前出生,而完整妊娠通常為 40 週。早產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對母嬰皆可能造成健康威脅。這是產科上非常嚴重的問題,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甚至導致母嬰死亡。
臍帶阻塞是指臍帶打結、受壓或被外力緊縮等情形。臍帶對胎兒來說非常重要,負責從母體供應氧氣與營養。一旦臍帶受阻,胎兒的血流與氧氣供應將受限,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
1.5 產後感染:常見併發症中的潛在危機
產後感染是一種可能發生於分娩後的嚴重併發症,影響產婦健康與產後恢復過程。
產後感染是指分娩後發生在身體部位的感染,可能包括子宮、手術傷口、陰道或其他器官。此類感染多數發生於產後六週內,但部分情況也可能在更晚期出現。
妊娠期感染是指病原體(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進入母體並引發疾病。這些感染會削弱母體健康,並對胎兒造成重大風險,在嚴重情況下甚至導致死亡。
泌尿道感染(UTI):由細菌引起,症狀包括下腹痛、排尿疼痛與發燒。若未治療,感染可能擴散至腎臟,對母嬰造成危險。
流感:流感病毒可能引發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症狀,並可能導致肺炎等嚴重併發症,影響母體與胎兒健康。
單純皰疹病毒(HSV)感染:此病毒會造成疼痛的潰瘍,並可能在分娩過程中由母親傳染給胎兒,導致新生兒感染。
巨細胞病毒(CMV)感染:這是一種可能影響胎兒發育的病毒,可能導致聽力與視力障礙。
念珠菌感染(Candida):會造成陰道搔癢與不適,若未治療,可能導致早產或對胎兒產生其他問題。
弓形蟲感染(Toxoplasmosis):由寄生蟲引起,可能導致胎兒腦部與眼睛損傷等嚴重後果。
子宮內膜炎(Endometritis):細菌侵入子宮內膜引發感染。若未治療,可能導致腹膜炎或敗血症,甚至早產或死亡。
手術傷口感染:剖腹產或陰道切開術後的傷口可能感染,延遲癒合並造成嚴重併發症。
乳腺炎(Mastitis):細菌透過乳頭裂口侵入乳房組織,引起感染。若未治療,可能引發乳房膿瘍並影響哺乳能力。
1.6 急性情況
大量出血:如流產、大量剝離胎盤或其他併發症所致,可能導致母胎死亡。
凝血功能障礙:雖然罕見,但若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嚴重出血,死亡風險將大幅提高。
1.7 其他導致妊娠期間死亡的因素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孕婦健康,如年齡、肥胖與早產病史等。這些因素皆會增加妊娠併發症與死亡風險,因此,了解並控制這些危險因子至關重要。

導致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認識與預防風險以保護母嬰健康的重要性
二、預防孕婦死亡主要風險的措施
懷孕是一個特別重要的階段,保護母體與胎兒的健康是首要任務。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預防措施,可減少導致孕婦死亡的主要風險:
2.1 定期健康檢查
定期產檢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用於早期發現可能危及孕婦生命的併發症,如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或前置胎盤。透過產檢,醫師能及時提供適當的指導與治療,保護母嬰健康。
2.2 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均衡且富含營養的飲食,有助於胎兒發育與增強母體免疫力。孕婦應攝取大量綠葉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並避免攝取有害食品,如速食、甜食與含酒精飲品。
2.3 控制體重
孕期體重過度增加會提高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與生產困難等風險。因此,透過合理飲食與輕度運動(如散步或孕婦瑜伽)來控制體重是非常重要的。
2.4 管理慢性疾病
對於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的孕婦,妊娠期間有效管理與控制這些疾病至關重要。這包括遵從治療計畫、定期監測健康狀況,並與醫師合作調整治療方案。
2.5 避免高風險因素
孕婦應避免暴露於高風險環境,如香煙煙霧、酒精與有毒環境。這些因素不僅會損害母體健康,亦會對胎兒發育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引發嚴重併發症。
2.6 注重心理健康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壓力與焦慮,對保護母嬰健康同樣重要。孕婦應參與放鬆活動,如瑜伽、冥想或閱讀,並與家人朋友保持良好互動,獲得必要的情緒支持。
2.7 認識危險警訊
了解可能出現的危險徵兆,如劇烈腹痛、陰道出血、劇烈頭痛或胎動減少,是及早發現併發症的關鍵。一旦出現上述任何症狀,孕婦應立即聯繫醫師進行檢查與治療。

導致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認識與預防風險以保護母嬰健康的重要性
三、關於導致孕婦死亡的常見問題
3.1 什麼是子癲前症?為什麼它是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回答:子癲前症是懷孕期間一種嚴重的併發症,其特徵為高血壓以及對肝臟和腎臟等器官的損傷。若未能及時控制,子癲前症可能進展為子癲症——這是一種癲癇樣的抽搐狀況,可能危及母嬰生命。
3.2 如何及早發現子癲前症的風險?
回答:定期監測血壓與進行產前檢查是預防子癲前症的最佳方法。需特別留意的症狀包括劇烈頭痛、視力模糊、上腹疼痛與異常水腫。
3.3 什麼是產後大出血?如何預防?
回答:產後大出血是指在分娩後失血過多,通常因子宮收縮無力導致無法有效止血。預防的方法包括接受妥善的產後醫療照護與健康監測。
3.4 什麼是產後感染?對產婦有多大危險?
回答:產後感染是指分娩後,細菌經由手術傷口或生產損傷部位侵入體內所引起的感染。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敗血症——這是一種極為危險的全身性感染,可能致命。
3.5 懷孕期間若患有糖尿病,是否會提高死亡風險?
回答:正確。懷孕期間罹患糖尿病會增加發生子癲前症、早產以及胎兒發育問題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從而提升死亡風險。妥善控制血糖對保護母嬰健康至關重要。
3.6 有哪些措施可以預防孕婦死亡?
回答:預防措施包括定期產檢、維持健康飲食、控制體重、管理慢性病、遠離菸酒與有害物質,以及照顧心理健康等。
3.7 懷孕期間出現哪些徵兆應立即就醫?
回答:應立即就醫的警訊包括劇烈腹痛、陰道出血、劇烈頭痛、明顯水腫與胎動減少等。
3.8 為什麼在孕期管理慢性病那麼重要?
回答:因為像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會大幅增加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可能危及母嬰安全。因此,妥善管理這些病情在孕期尤為重要。
3.9 哪些因素會增加孕期死亡的風險?
回答:風險因素包括高齡、肥胖、慢性病病史、多胞胎妊娠,以及孕期缺乏足夠醫療照護等。
3.10 早產是否是導致孕婦死亡的原因之一?
回答:早產本身並不是直接導致孕婦死亡的原因,但與早產相關的併發症可能對母嬰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從而提升死亡風險。

導致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認識與預防風險以保護母嬰健康的重要性
結論
了解導致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守護母嬰健康與生命的重要一步。從妊娠併發症、潛在疾病到生活條件與醫療照護等因素,皆可能對懷孕過程產生深遠影響。
因此,提高風險意識、落實預防措施並及時接受醫療照護,是降低危險、確保孕期安全的關鍵。請時刻關注自身健康,定期諮詢醫師,並持續學習,為自己與寶寶提供最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