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期間女性的免疫系統較為虛弱,因此很容易感染傳染病,其中包括麻疹。麻疹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雖然常見於兒童,但也可能影響成人,尤其是孕婦。孕婦感染麻疹不僅對媽媽自身健康造成危險,也會對胎兒產生嚴重影響。
本文將提供關於孕婦感染麻疹的風險、症狀以及預防方式的詳細資訊。
1. 為什麼孕婦感染麻疹需要特別注意?
當孕婦感染麻疹時,有許多因素需要考量,以確保母體與胎兒的健康。麻疹可能對妊娠造成嚴重風險,包括:
1.1 對孕婦的風險
肺炎:麻疹可能引發肺炎,對於免疫力較弱的孕婦來說風險更高。肺炎會導致呼吸困難、高燒,並可能需要緊急治療。
腦炎:雖然較罕見,但麻疹可能導致腦炎,這是一種嚴重併發症,會造成腦部損傷與神經系統問題。
加劇原有疾病:孕婦感染麻疹可能會使已有的慢性病如心臟病或慢性肺病惡化。
脫水與營養不良:麻疹可能引起腹瀉與嘔吐,導致脫水與營養不良,這在妊娠期間尤其危險。
1.2 對胎兒的風險
流產:麻疹可能引起嚴重問題,如流產,特別是在懷孕初期。
早產:孕婦感染麻疹會增加早產的風險,而早產兒可能面臨嚴重的健康問題。
發育遲緩:胎兒可能會出現生長發育問題,包括身體與智力發展遲緩。
先天缺陷:雖然罕見,但在懷孕期間感染麻疹可能會增加胎兒出現先天缺陷的風險,尤其是在未及時控制病情的情況下。
1.3 其他併發症
子宮收縮增加:麻疹可能影響子宮,引發較頻繁的子宮收縮與早產風險。
健康風險增加:麻疹會削弱身體的抵抗力,使孕婦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進一步影響母體與胎兒的整體健康。

孕婦感染麻疹:5件需要知道的重要事項以保護媽媽與胎兒的健康
2. 孕婦感染麻疹的症狀
麻疹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其症狀通常會依不同階段出現。以下是麻疹的主要症狀與辨識方式:
潛伏期(感染病毒後10–14天)
在這個階段,患者可能尚無明顯症狀,但病毒已在體內繁殖。
初期階段(持續2–4天)
高燒:體溫通常在38°C 至 40°C之間,可能持續數日。
乾咳:可能出現乾咳,容易與感冒症狀混淆。
喉嚨發炎:出現喉嚨灼熱與吞嚥疼痛。
流鼻水:鼻子可能流清水,伴隨鼻塞症狀。
出疹階段(發燒後第3–5天)
紅疹:紅疹從臉部與頸部開始,逐漸擴散至全身。紅疹可呈現小紅點,或融合成大片,通常不會癢。
Koplik斑:為麻疹的特徵性症狀,表現為口腔內部、特別是臼齒附近黏膜上的紅底白點,這是辨別麻疹與其他疾病的重要指標。
恢復階段(出疹後約1–2週)
退燒:隨著紅疹出現,體溫會逐漸下降。
其他症狀減輕:咳嗽、流鼻水與喉嚨痛等症狀會逐漸減輕。
當孕婦感染麻疹時,這些症狀可能變得更加嚴重,因此需要密切監測並及時治療。
及早且準確地辨認麻疹極為重要,能幫助及時治療與降低傳播風險。若對是否感染麻疹有任何懷疑,請立即諮詢醫師。

孕婦感染麻疹:5件需要知道的重要事項以保護媽媽與胎兒的健康
3. 麻疹的診斷方式
為了診斷麻疹,孕婦需要接受專科醫師的檢查。診斷方法包括:
臨床檢查:根據症狀與是否曾與患者接觸的病史來進行初步判斷。
血液檢驗:檢測針對麻疹病毒的IgM與IgG抗體,以確認感染情況。
唾液檢驗:亦可使用唾液樣本檢測是否帶有病毒。
觀察症狀:密切關注是否出現高燒、乾咳、喉嚨痛、流鼻水,特別是Koplik斑的出現。身體上出現紅疹通常是麻疹最明顯的徵兆。
4. 懷孕期間預防麻疹的方法
預防是保護孕婦與胎兒免受麻疹感染的最佳方式。以下是一些預防措施:
4.1 懷孕前接種疫苗
接種麻疹疫苗:麻疹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女性應在懷孕前接種麻疹疫苗,因為在懷孕期間接種疫苗並不建議。一般而言,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應在備孕期間接種。
檢查疫苗接種記錄:如果您不確定自己的接種狀況,應與醫師確認是否需要在懷孕前補打疫苗。
4.2 避免接觸麻疹患者
限制接觸:避免與出現麻疹症狀或已確診感染者接觸。麻疹透過空氣傳播,並可透過直接接觸患者體液傳染。
在公共場所做好防護:在人多的地方應佩戴口罩,並保持安全距離,尤其是在麻疹疫情擴散期間。
4.3 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
經常洗手:經常以肥皂與清水洗手,特別是在進食前或接觸公共場所物品後。
消毒:若無法使用肥皂與清水,請使用乾洗手液進行手部消毒。
4.4 增強免疫力
健康飲食:攝取足夠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以強化免疫系統。保持均衡飲食,攝取充足的蔬菜、水果與高蛋白質食物。
適度運動:進行適合孕期的輕度運動,有助於維持良好健康狀態。
4.5 定期追蹤健康與檢查
定期產檢:按時進行產前檢查,以掌握健康狀況並及早發現問題。若出現疑似麻疹症狀,應立即告知醫師。
與醫師溝通:如果您出現任何疑似麻疹症狀,或曾與患者接觸,請立即聯絡醫師以獲得適當的建議與處理方式。
4.6 了解其他預防措施
醫療諮詢:向醫師諮詢其他預防方式,了解如果您無法在懷孕前接種疫苗時應如何應對。
完整資訊:隨時關注衛生機構發布的疫情資訊與防疫建議,確保您獲得正確、及時的預防知識。
實施這些預防措施不僅能保護孕婦免受麻疹感染,也能確保胎兒在整個孕期的健康。請牢記預防勝於治療,事先做好準備,是確保健康懷孕最有效的方法。

孕婦感染麻疹:5件需要知道的重要事項以保護媽媽與胎兒的健康
5. 孕婦感染麻疹時的治療與管理方式
5.1 在家治療
充分休息:孕婦需要充分休息以幫助身體恢復。休息是支持免疫系統對抗麻疹病毒的重要因素。
多喝水:確保攝取足夠的水分,以預防脫水並幫助身體維持正常功能。
服用退燒藥:在醫師指示下使用如paracetamol(乙醯胺酚)等退燒藥來降低體溫與緩解疼痛。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因其可能引起嚴重併發症。
保持衛生:保持身體清潔,並維護生活環境的清潔,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5.2 醫療治療
就醫檢查:前往醫院接受醫師診斷,以獲得準確的病情評估與健康監控。醫師可能會安排必要的檢驗,以確認是否感染麻疹病毒並評估病情嚴重程度。
抗病毒藥物:目前尚無針對麻疹的特效藥物。治療主要為支持性療法,著重於減輕症狀與預防併發症。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醫師可能會開立抗病毒藥物。
進一步檢查:若出現併發症的跡象,醫師可能會安排更多檢查或特殊治療,以控制麻疹相關問題,如肺炎或腦炎。
5.3 併發症的管理
健康監控:密切觀察症狀,並向醫師回報任何異常情況,例如呼吸困難、胸痛或子宮收縮等症狀。
處理併發症:若出現如肺炎、腦炎或流產等併發症,需依照醫師指示立即進行治療。治療可能包括抗生素、呼吸支持或其他必要的醫療措施。
5.4 心理與情緒照護
情緒支持:對於感染麻疹的孕婦來說,這是一段艱難的時期。請尋求來自家人、朋友或心理諮詢專家的支持。
保持樂觀心態:積極的心理與樂觀的態度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狀況與加快恢復過程。
5.5 醫療諮詢與資訊獲取
諮詢醫師:針對任何症狀變化或治療計畫的調整,務必向醫師諮詢。密切追蹤健康狀況並遵守醫師的指示。
獲取完整資訊:透過可信賴的醫療機構與健康組織,了解有關麻疹治療與預防的最新資訊。
5.6 胎兒照護
監測胎兒健康:定期進行產檢,以確保胎兒正常發育。醫師將監控胎兒狀況,並在發現任何異常時採取必要措施。
保持良好營養:維持健康飲食,以促進胎兒的成長發育並確保孕婦的健康。
對於懷孕期間感染麻疹的治療與管理,必須謹慎進行,以保障孕婦與胎兒的健康。請遵循醫療建議,並在出現任何疑似症狀或嚴重情況時,立即聯繫醫師。
6. 懷孕期間追蹤與照護健康的重要性
在懷孕期間追蹤與照顧健康對於確保孕婦與胎兒的健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以下是為什麼懷孕期間的健康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6.1 確保胎兒正常發育
追蹤發育情況:定期產檢可透過超音波、血液檢驗與其他檢查方式,讓醫師追蹤胎兒的發展情況。這有助於及早發現任何異常,並採取必要措施以保護胎兒健康。
檢查胎心音:評估胎兒心跳有助於確認胎兒是否健康發育,以及是否獲得充分的血液供應。
6.2 早期發現併發症
預防併發症:健康監測能夠提早發現潛在的併發症,如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及胎盤相關問題。及早發現可協助醫師及時制定治療計畫,降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降低早產風險:定期檢查有助於追蹤孕婦與胎兒健康,從而降低早產與其他風險的機率。
6.3 管理孕婦自身健康
追蹤整體健康狀況:監測血壓、血糖與其他健康指標,有助於確保孕婦身體狀況良好,足以支持健康的孕期。
營養照護:醫師可提供有關飲食與營養補充的建議,幫助孕婦攝取足夠營養,維持自身與胎兒的健康。
6.4 醫療諮詢與支持
醫療諮詢:產檢時是孕婦提出問題並獲得醫師建議的好機會,從健康變化到分娩準備,皆可獲得專業解答。
情緒支持:與醫師與醫療人員的接觸能讓孕婦感到安心,並在整個孕期中獲得心理上的支持。
6.5 為分娩做準備
規劃分娩方式:健康追蹤有助於制定安全的分娩計劃,包括選擇分娩方式與為突發狀況做準備。
教育與準備:醫師會提供有關分娩流程的資訊,以及需要準備的物品與產後照護知識。
6.6 增進整體健康狀態
維持良好健康:健康管理包括維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與心理照護,有助於孕婦保持良好體能,應對即將來臨的生活改變。
預防疾病:健康監測有助於預防常見疾病,確保孕婦不會因健康問題而影響胎兒發育。
6.7 增進與胎兒的連結
心理連結:參與產檢能幫助孕婦與胎兒建立更深的情感連結,同時也能從醫師那裡獲得對胎兒發育的正面鼓勵。
在懷孕期間進行健康追蹤與照護,不僅能確保胎兒的健康發展,也能保護孕婦本身的健康,並為分娩與產後照護奠定良好基礎。請務必遵守定期產檢時程,並遵從醫師指導,以確保整個孕期的安全與健康。

孕婦感染麻疹:5件需要知道的重要事項以保護媽媽與胎兒的健康
結論
麻疹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對孕婦與胎兒皆可能造成嚴重風險。了解麻疹的症狀、預防措施與及早治療方式,能有效保護母嬰健康。
若孕婦感染麻疹,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並執行必要的治療與健康管理措施,以確保胎兒健康發育與孕期順利進行。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wilimedia.en